图片简介:清朝中后期外国银元如荷兰的马剑银元、西班牙的“双柱”银元、墨西哥的鹰洋乃至英国的“站洋”、法国的“坐洋”、日本的贸易银元等,先后充斥我国的市场。这些含银量90%左右的外国机制银元用于兑换成色极高的纹银,致使我国的白银大量外流。对此,许多有识之士癜乎国家自行铸造银币,抵制外国银元的入侵。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正式开始用机器铸造银币,拉开了中国币制改革的序幕。自广东首铸银元之后,湖北、江苏、福建、直隶(河北)、奉天(辽宁)和吉林等省先后仿效铸造。不久,沿江、沿海各省又自行设局仿造。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定,各省铸造的银元在成色、重量、标准等方面不尽相同,影响了货币流通和币制改革。为此,清政府于1899年和1905年先后两次对银元的铸造进行整顿,以统一银元的标准、式样和成色等,规定除湖北、广东两省之外,其他各省一律停铸。1905年,清政府决定在天津成立铸造银钱总厂,于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开始铸造银元,正面珠圈外上方为“造币总厂”,珠圈内为“光绪元宝”,中心是满文,圈外下方为“库平七钱二分”;背面“光绪年造”与正面文字一样,均为楷书体,端庄清秀。环绕珠圈外的是“天津银钱铸造厂”的英文;中心龙纹的鳞片、龙爪、龙尾以及祥云都雕刻得十分细腻逼真(见图)。由于此银元是由造币总厂独家铸造,数量有限,现今存世量较少。
清代1908年,中央造幣總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銀幣。